蒙特梭利幼兒園近年來蔚為風潮,猶如雨後春筍般成立,但有多少人真正懂得「蒙特梭利」這四個字所代表的意涵呢?「蒙特梭利」教育法的主要特色又是什麼呢?以下就為大家做最深入淺出、言簡意賅的說明,簡介「蒙特梭利」的由來與主要理念,內容皆根據蒙特梭利原著《蒙特梭利教學法》與《童年的秘密》這兩本書整理而成,絕對值得您參考。(附影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蒙特梭利出生於十九世紀的義大利,父母親皆為高級知識分子。 瑪麗亞.蒙特梭利(Maria Montessori, 1870-1952)是義大利第一位女性的醫學博士。她在取得博士學位後,曾於義大利的國立精神矯正學校從事兩年多的指導工作,對教師進行有關弱智兒童觀察和教育的特殊方法的訓練。結果這些孩童在其指導下竟然通過了公立學校的考試,表現一點都不輸給正常的孩子。 蒙特梭利決定攻讀醫學,這對當時的義大利女性來說,是一項罕見的創舉。 1896 年,蒙特梭利取得羅馬大學(the University of Rome)醫學博士學位。 到了 1907 年,由於受到羅馬模範公寓協會(Roman Association fro Good Building)主席的邀請,她出任了羅馬聖洛倫佐(San Lorenzo)地區(當時羅馬最貧窮勞工階層居住的地區)的「兒童之家」幼兒園之督導工作。沒想到,在其指導下,這群三到七歲的學齡前孩子,居然很快地從原本愛破壞公物的搗蛋鬼,變成了自動自發循規蹈矩的好孩子。蒙特梭利教學法也因此廣為受到注目與流傳。 在其指導下,「兒童之家」的小孩充滿熱情、專注於學習、自動自發且自律。 目前,蒙特梭利教育法已在全球廣為流傳,包括英國皇室的小孩也都是接受蒙特梭利教育長大的。 以下就為大家簡介蒙特梭利的主要教育理念。 1. 解放孩子的本能 蒙特梭利的理念深受佛洛伊德(Si...
在通訊媒體與社群網站蓬勃發展的資訊時代,相信許多人都看過類似「零體罰害死台灣人」等被某些人傳來傳去的充滿情緒性字眼的文章。那麼,到底應不應該對小孩施行體罰呢?其實,在近年越來越多相關科學研究的實證結果不斷累積的情形下,對這個議題的探討,早已不該只是停留在抽象辯論的層次。體罰到底會對小孩造成什麼實質影響?以下即針對近年來科學家們在這方面的相關研究成果來為大家說明。(附影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腦部創傷與犯罪行為的相關性 早在 2002 年 發表的一項以數千名芬蘭民眾為研究對象的大型研究就已發現,曾在童年或青少年時期遭受 「 創傷性腦損傷 」 (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者,其日後發生心理疾病與犯罪行為(包括暴力犯罪)的可能性 將顯著提高 。 2011 年 所發表的另一項歷時 35 年、以數千名瑞典民眾為研究對象的論文也顯示出類似的結論。 2015 年 發表的一項針對數千名澳洲民眾所做的研究,同樣顯示出類似的結果。在澳洲的研究中,男生遭受創傷性腦損傷的平均年齡是 10.5 歲,女生則是 7 歲。 這裡所謂的 「 創傷性腦損傷 」是指由外力所引起的腦組織損害,例如,當頭部撞到牆壁,或是被鈍物撞擊,或者頭部遭受不當搖晃時(尤其是嬰兒時期)。發生這些類似動作的場景,在兒童遭受暴力管教的眾多案例中,絕不陌生。 科學家們已經發現腦部的變化與犯罪行為的顯著相關性。 腦神經學家的驚人發現 前述研究採用的是統計學方法,研究對象是針對曾經因創傷性腦損傷而就診或住院者。然而,家庭暴力所引發的輕度創傷並不見得會去就醫。那麼,對孩童的體罰與暴力行為,難道只要別嚴重到讓其受傷就好了嗎? 英國腦神經學家 Eamon McCrory 博士於 2012 年的研究 中,針對 43 名孩童的腦部進行核磁共振(MRI)掃描,其中有 20 名孩童曾經遭受過家庭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