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6的文章

零體罰時代,孩子怎麼管教?

在零體罰時代,由於法律明文禁止對小孩實施體罰,小睿媽為了管教孩子,研究了許多教養書籍,最後終於找到了「暫停」這種處理孩子不守規矩的所謂「自然後果」方法 ── 把孩子帶到或留在某個角落或房間裡強制隔離。於是,小睿的生活有很多時間都處於這種被隔離、被強迫冷靜的狀態 ── 在房子的角落裡一動也不動地罰坐或罰站。 過了幾年之後,這種管教方法的自然後果卻是:小睿變成了一位很不喜歡被限制行動而且非常好動與愛玩的孩子,只要有玩的機會,他就像體內裝了超強電力的電池一樣,彷彿有永遠用不完的體力與能量,而且完全不會考慮自己的行為是否會傷害自己或妨害別人。於此同時,小睿也很容易跌倒,曾經把手弄到骨折,講話也常常出現發音或語法上的錯誤。小睿媽不但因此擔心不已,害怕小睿可能有過動與感覺統合失調的問題,而且十分懷疑與自責自己當初是否用錯了管教方法。 然而,如果連「暫停」這種不打不罵的處罰方式都有問題,那麼,在零體罰時代,我們究竟要怎麼管教孩子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預防勝於治療。在我們談如何處理孩子的偏差行為之前,有必要先了解孩子出現偏差行為的原因,如此一來才能對症下藥,並且預防將來再度發作 在零體罰時代,對小孩實施肢體暴力的管教行為已成了違法的犯罪行為。但由於家庭暴力犯罪不易被外人發現,再加上被害人是懵懂無知的小孩,因此這種管教方式仍然在檯面下頗為盛行。 父母是孩子的模,孩子是父母的型。孩子會亂鬧脾氣或出現偏差行為,一定有其源自家長身上的因素,身為父母的我們有必要先審視自己是不是犯了什麼教養上的錯誤。這些可能的錯誤包括長期以來累積的錯誤,以及在孩子發生偏差行為現場犯的錯誤。 小孩主要是透過模仿來學習的。孩子會出現暴力行為,通常其身邊一定有其他常常使用暴力行為的大人或同儕。 長期以來累積的錯誤包括,例如,我們是否沒有提供孩子良好的身教(自己以前

您在教小孩?還是找小孩吵架?

您是否覺得您的小孩很難管教?是否覺得您已經為了教小孩搞到心力交瘁、精疲力盡了,但小孩就是不聽話?或者,您是否已經想要「戒吼」很久了,但卻還是常常為了教小孩而大發脾氣、搞得全家雞犬不寧?到底要怎麼教小孩呢?其實,您可能只是欠缺教小孩的方法(或心法),不明瞭「教小孩」與「跟小孩吵架」的差別。讓我們先從一則小故事開始談起。(附影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上週末去好友小魚媽(化名)家吃午餐。 一開始的氣氛非常輕鬆愉快,直到小魚突然生氣地邊哭邊大叫:「喔...... 媽媽!我剛剛不是跟妳說我要吃四角形的總匯三明治嗎?妳怎麼還是切成三角形......」 「那就再重做一個給妳不就好了。」小魚媽面露不悅,但可能礙於有外人在場,所以壓低自己的聲音,企圖掩飾自己快要爆發的負面情緒。「妳要加藍莓醬還是草莓醬?」小魚媽冷冷地問。 「草莓。」小魚小聲地說。 「妳要加藍莓醬還是草莓醬?」 「草莓。」 小魚回答的聲音雖然沒有很大聲,但還是可以清楚地聽到她答話的內容。 「妳要加藍莓醬還是草莓醬?」 「......」小魚又快要哭了。 眼看雙方情緒都似乎已瀕臨崩潰邊緣,我只好出來打圓場:「草莓。妳要加草莓果醬對不對?我幫妳跟媽媽講。」 然後我把小魚媽拉到旁邊,問她怎麼回事,為什麼要一直問同樣的問題?小魚媽說:「誰叫她剛剛讓我很不爽。」 於是我回頭去找小魚。「小魚,我知道妳很難過。對了,妳知不知道妳的同學們每一餐要吃什麼東西、或者要去哪裡吃,是自己決定的?還是他們的爸爸媽媽決定的?」 「不知道。」 「那麼妳有機會可以問看看妳的同學們,調查看看有多少人可以命令自己的爸媽準備自己想吃的東西。另外,妳知道為什麼妳媽媽願意幫妳準備妳愛吃的東西嗎?」 「不知道。」 「因為她愛妳,希望妳能胃口好一點、多吃一些,也希望妳

孩子脾氣不好,怎麼辦?

您的孩子是否常常動不動就亂發脾氣?常常愛生氣、愛用吼叫的方式來解決人與人之間的衝突?甚至常常用言語暴力或肢體暴力來對待其他的小朋友?或者,連晚上睡覺做夢時也在生氣、說夢話罵人?如果是這樣的話,身為大人的我們,該怎麼辦呢?問題到底出在哪裡?該如何做才能導正孩子的這種偏差行為? 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在教養孩子方面,也是一樣。父母的教養行為是因,孩子的偏差行為是果。所以,如果孩子的個性出現這種傾向,我們首先需要檢視的是:父母的教養行為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談到教養,大家都知道「身教勝於言教」。因此,孩子的主要照顧者必須先檢視:自己在孩子面前表現出的行為,是否也出現了嚴重偏差?自己是不是也動不動就亂發脾氣?動不動就對孩子大吼大叫?常常對孩子使用言語暴力或甚至肢體暴力來「管教」? 您是否常用生氣的方式來管教小孩? 「家」的意義,理應是一個充滿和樂氣氛的地方,而不是烏煙瘴氣的殺戮戰場。孩子有緣出生來當我們的家人,是要來讓我們愛的,不是要來給我們鬥的。如果用暴虐之氣把孩子鬥垮了,然後逼他在我們的淫威下當個雙面人,我們真的會比較快樂嗎? 如果小孩不懂體貼別人,或者明顯妨礙、冒犯到別人,也是因為他不懂。不知者無罪。孩子年紀小,不懂事是很正常的。如果孩子不懂事,那就好好教就好了。要教好孩子,靠的是耐心與以身作則,而不是靠嗓音。如果想要教孩子學會做人做事的道理,就必須讓他打從心底認同我們,而不是讓他嘴巴說好但實際上卻打從心底怨恨我們。否則,一旦孩子在心中埋下了怨恨,同時也就種下了日後明知故犯的種子。 您真的希望您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是這樣嗎? 所謂「身教 」,其實就是 以身作則的意思:大人必須先示範同理心,示範如何體貼、尊重孩子的需求,孩子才能真正跟著學會這樣做。用動怒、吼叫或甚至打罵來試圖解決我們與孩子之間的紛爭,是最糟糕的示範方式。

正向管教:如何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小傑剛上小學不久,有一天放學回家悶悶不樂,在爸媽不斷追問之下,才說他在學校被某位同學打了。媽媽跟老師反應,老師卻說他們平常都玩在一起,應該是好朋友,不解小傑 為何 會說被欺負? 經過爸爸媽媽進一步與小傑深談後,才知道原來那位同學一直用 「 絕 交 」 來威脅小傑、欺負小傑,或者勉強小傑做不喜歡的事情。小傑因為害怕失去朋友,只好一直默默忍受。 爸爸媽媽問小傑: 「 你 喜歡還是討厭這位同學對你的這種行為? 」 「 討厭。 」小傑答。 「 那麼你為什麼還會那麼害怕失去這位朋友? 」 「不知道。 」 小傑很明顯是一位缺乏安全感的小孩,但 小傑的爸媽屬性情中人,向來對所謂 「正向管教 」 嗤之以鼻,聽到這樣的回答很快火氣就上來了。 「反正你以後不准再跟他玩了! 」 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原來,小傑從寶寶與幼兒時期開始,就在爸媽的打罵教育下成長,哭的時間遠遠超過笑的時間。小傑的爸媽認為:要讓孩子哭、讓孩子感受到痛苦與折磨,孩子才會記取教訓,才會乖乖聽話。小傑的媽媽尤其喜歡用 「以後再也不理你了 ! 」或甚至用她要離家出走來嚇唬、威脅孩子。每次傑媽使出這一招,小傑必定哭得死去活來,然後乖乖認錯。也正因為有其成效,傑媽當然樂此不疲。問題是,這樣的管教方式難道不會有副作用嗎? 哭是內在情緒崩潰的一種外在表現。長期處在情緒崩潰狀態下的小孩,當然很難發展出穩定的安全感。 有人認為 ,嚴格地對孩子要求與執行規範,是在幫 孩子 建立安全感。殊不知,決定孩子能否建立安全感的更重要關鍵,是執行規範的態度與方法,也就是管教方式。如果方式不對,不但無法建立孩子的安全感,甚至可輕易 摧毀孩子的安全感,並 造成孩子難以平復的嚴重心理創傷。 傳統觀念有所謂 「打是情,罵是愛 」的說法。事實上,以 「 情感 」來威脅或嚇唬孩子、逼孩子就範,是比打罵教育還要糟糕的管教方式

親子溝通:如何培養孩子正向溝通能力?

朋友 C 君近來為了一件小事和老婆鬧得不可開交。C 君已邁入中年發福的人生階段,為了控制體重,有時連午餐都不吃,寧可白天忍受挨餓,只為了晚上能回家陪老婆、小孩好好吃一頓飯。偏偏老婆擔心他吃不飽,所以晚餐準備的份量都很多。幾天前吃晚餐的時候,他吃到覺得很撐,大約算一下熱量,居然發現他光是那道晚餐就吃了至少一千五百大卡,於是就採用 直述法 跟老婆溝通:先跟她說晚餐計算出來的熱量有多少,然後請她以後要減少份量。沒想到她的反應卻是一直激動地拚命喊冤,說她之前那樣煮明明就已經很少了,還說她不知道煮出來會那麼多、不知者無罪,讓 C 君完全不知該如何溝通下去。 您是否有過類似的經驗?是否曾遇過缺乏溝通能力、難以溝通的人?當您明明只想討論以後解決問題的方法與共識,沒有責怪對方的意思,對方卻一直忙於解釋以前行為的種種原因,讓討論失焦而無法繼續溝通下去?或者剛好相反,您本身就是那位難以溝通的人? 那麼,要如何避免自己跟小孩成為這樣的人呢?該如何培養正向溝通的能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原來,C 君的老婆,從小在極度威權管教的家庭中長大。據說,她的父母親從來都不會與小孩討論與交流意見,而是直接發號施令,孩子不能有不同意見,連問為什麼都不行,只能去做就是。此外,一旦孩子做錯事情,當然免不了遭受嚴厲斥責或甚至一頓打罵。 國外已有 研究論文 指出,小時候曾遭受家暴的人們,為人父母後會明顯地比較傾向對自己的小孩複製與施行同樣的家暴行為,這就是所謂的家暴的 代間傳遞 理論。 其實,長期處在前述那種 威權人格 管教下成長的下一代,長大後往往也比較容易具有與上一代相似的威權人格,其表現在人際溝通上的特徵包括:由於極度缺乏安全感與自信心,因而形成如同刺蝟般的心態,無法接受不同的意見,只要聽到不同的意見就認為自己被指責或羞辱,並且傾向急於反唇相譏或者撇清卸責而缺乏進行(關於未來的)正向溝通的能力。 透過正面的人際溝通來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於強調團隊合作的職場來說

有效溝通:不吵架的親子溝通技巧

最近聽到一則故事。有一天,鄰居的孩子要和媽媽出門前,媽媽問孩子「你是不是應該要帶水壺?」孩子一聽,悶著頭不說話,感覺頗為不悅。後來才知道,在媽媽問話前,孩子早就把水壺放進背包、帶在身上了。那麼,為什麼孩子要生悶氣,而不直接回答媽媽的問題就好了呢? 您是否覺得很難和您的孩子進行 有效溝通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每次想要好好討論一下事情,結果卻往往不歡而散或甚至吵架收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即使在軍隊帶兵,都要懂得「帶兵要帶心」的道理,何況是帶孩子?因此,相信不論是「威權型」、「民主型」還是「放任型」的家長,理論上應該都知道維繫良好親子關係的重要性。而有效的親子溝通,正是維繫良好親子關係的不二法門。 目前社會上對於親子溝通技巧的看法,大多認為 父母應該多多放下身段 , 小孩則應學習說話的藝術 。換句話說,不論父母或孩子,講話都不能太直接,要多給對方保留一些面子,但這樣真的有助於達成有效的溝通嗎? 如果是人們原本就知道的道理,還一直反覆解說,那就只是在「說教」,而不是在「說理」了。前述那些老生常談的道理,乍聽之下好像理所當然,但實際執行起來,卻往往讓雙方溝通時火氣反而越來越大。其原因就出在於:親子溝通時,彼此之間相互尊重的態度是對的,但實際執行的方法(說話不要太直接)卻是錯的。為什麼呢? 洪蘭女士的文章 喜歡援引孔子的名言,然而,誠如 錢穆先生所言,「孔子重『仁』,人皆知之,顧其重『直』,則知之者獻矣!惟不直故終不仁……」 ,孔子對「直」的重視,鮮少為人提及。而這裡所謂的「直」,簡單地說,就是「出自真心真意」的意思。這樣的態度,若運用在人際溝通上,不正是「有話直說」嗎?亦即,當我們心中感覺受到委屈、或者感受到他人的怨懟時,要合情、合理地有話直說。而這正是孔子所 謂「以直報怨」的原意。 那麼,難道親子之間「有話直說」反而比較不會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