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16的文章

您在教小孩?還是找小孩吵架?

您是否覺得您的小孩很難管教?是否覺得您已經為了教小孩搞到心力交瘁、精疲力盡了,但小孩就是不聽話?或者,您是否已經想要「戒吼」很久了,但卻還是常常為了教小孩而大發脾氣、搞得全家雞犬不寧?到底要怎麼教小孩呢?其實,您可能只是欠缺教小孩的方法(或心法),不明瞭「教小孩」與「跟小孩吵架」的差別。讓我們先從一則小故事開始談起。(附影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上週末去好友小魚媽(化名)家吃午餐。 一開始的氣氛非常輕鬆愉快,直到小魚突然生氣地邊哭邊大叫:「喔...... 媽媽!我剛剛不是跟妳說我要吃四角形的總匯三明治嗎?妳怎麼還是切成三角形......」 「那就再重做一個給妳不就好了。」小魚媽面露不悅,但可能礙於有外人在場,所以壓低自己的聲音,企圖掩飾自己快要爆發的負面情緒。「妳要加藍莓醬還是草莓醬?」小魚媽冷冷地問。 「草莓。」小魚小聲地說。 「妳要加藍莓醬還是草莓醬?」 「草莓。」 小魚回答的聲音雖然沒有很大聲,但還是可以清楚地聽到她答話的內容。 「妳要加藍莓醬還是草莓醬?」 「......」小魚又快要哭了。 眼看雙方情緒都似乎已瀕臨崩潰邊緣,我只好出來打圓場:「草莓。妳要加草莓果醬對不對?我幫妳跟媽媽講。」 然後我把小魚媽拉到旁邊,問她怎麼回事,為什麼要一直問同樣的問題?小魚媽說:「誰叫她剛剛讓我很不爽。」 於是我回頭去找小魚。「小魚,我知道妳很難過。對了,妳知不知道妳的同學們每一餐要吃什麼東西、或者要去哪裡吃,是自己決定的?還是他們的爸爸媽媽決定的?」 「不知道。」 「那麼妳有機會可以問看看妳的同學們,調查看看有多少人可以命令自己的爸媽準備自己想吃的東西。另外,妳知道為什麼妳媽媽願意幫妳準備妳愛吃的東西嗎?」 「不知道。」 「因為她愛妳,希望妳能胃口好一點、多吃一些,也希望妳

孩子脾氣不好,怎麼辦?

您的孩子是否常常動不動就亂發脾氣?常常愛生氣、愛用吼叫的方式來解決人與人之間的衝突?甚至常常用言語暴力或肢體暴力來對待其他的小朋友?或者,連晚上睡覺做夢時也在生氣、說夢話罵人?如果是這樣的話,身為大人的我們,該怎麼辦呢?問題到底出在哪裡?該如何做才能導正孩子的這種偏差行為? 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在教養孩子方面,也是一樣。父母的教養行為是因,孩子的偏差行為是果。所以,如果孩子的個性出現這種傾向,我們首先需要檢視的是:父母的教養行為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談到教養,大家都知道「身教勝於言教」。因此,孩子的主要照顧者必須先檢視:自己在孩子面前表現出的行為,是否也出現了嚴重偏差?自己是不是也動不動就亂發脾氣?動不動就對孩子大吼大叫?常常對孩子使用言語暴力或甚至肢體暴力來「管教」? 您是否常用生氣的方式來管教小孩? 「家」的意義,理應是一個充滿和樂氣氛的地方,而不是烏煙瘴氣的殺戮戰場。孩子有緣出生來當我們的家人,是要來讓我們愛的,不是要來給我們鬥的。如果用暴虐之氣把孩子鬥垮了,然後逼他在我們的淫威下當個雙面人,我們真的會比較快樂嗎? 如果小孩不懂體貼別人,或者明顯妨礙、冒犯到別人,也是因為他不懂。不知者無罪。孩子年紀小,不懂事是很正常的。如果孩子不懂事,那就好好教就好了。要教好孩子,靠的是耐心與以身作則,而不是靠嗓音。如果想要教孩子學會做人做事的道理,就必須讓他打從心底認同我們,而不是讓他嘴巴說好但實際上卻打從心底怨恨我們。否則,一旦孩子在心中埋下了怨恨,同時也就種下了日後明知故犯的種子。 您真的希望您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是這樣嗎? 所謂「身教 」,其實就是 以身作則的意思:大人必須先示範同理心,示範如何體貼、尊重孩子的需求,孩子才能真正跟著學會這樣做。用動怒、吼叫或甚至打罵來試圖解決我們與孩子之間的紛爭,是最糟糕的示範方式。